黃河基層單位的通訊員大都是兼職,且寫作基礎較薄弱,新聞稿件創作主要是從日常工作中獲得。要想創作一篇成功的新聞稿件,需要經過“細心觀察、詳細詢問、縝密思考、精心創作、反復修改”五個運作過程。寫作前,要了解所寫對象的各種特性,搜集各種相關素材,然后問其究竟,追其根源,構勒骨骼,充其魂魄,經過精心創作,反復修改,方可完成佳作。
一是細心捕捉寫作新聞點。有些通訊員認為日常工作平淡無奇,沒什么新聞可寫。其實,細心挖掘會發現新聞點很多,就看你是否會觀察、會捕捉。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:“生活中從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”。作為黃河基層通訊員,大部分沒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,都是兼職,平時的日常性工作又較為繁重,所給予我們的寫作時間很少,再加上我們的基層通訊員寫作基礎較薄弱,捕捉素材的能力不強,這就要求我們要多學習,多看系統內外的各級部門文件、政策及相關資料,多看系統內外優秀的報道文章,特別是多看中央新聞和《人民日報》、《水利報》、《黃河報》等,盡量多的積累各類素材。同時,還要多了解行業動態,掌握單位的發展方向,這對于捕捉新聞素材有較大幫助,也為創作指明了方向。我們應從多種渠道搜集一些比較好的作品和有價值的資料,并在遇到疑惑或不懂的地方要虛心請教,直至完全弄明白。平時養成多用心觀察、用心學習的好習慣,積累到一定程度,就能領悟到捕捉素材的一些竅門!白x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二是詳細整理、搜集各類寫作素材。捕捉到新聞素材后,必須立即追尋線索,追究其因果。經過多方詢問、調查、了解情況,才能為寫作收集更多的資料。深度報道涉及素材較多,一時不可能掌握全面。通訊員要通過各種方式、想盡辦法搜集寫作需要的素材,并深入到其中去體驗、去品味其中的“酸、甜、苦、辣”,才能寫出有“肉”、有“血”的文章,才不至于到寫作時因缺少資料而懊悔。筆者碰到過這樣的例子,當時,有個較好的素材,草草采訪完就急著趕稿,誰知稿子寫到一半就因素材不足而不得不“停筆”,已是夜里十一點多,不可能再出去采訪,以至于第二天才完成稿子。雖沒至于耽誤發稿時效,但切實讓筆者感受到資料不足的寫作難處,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!
三是巧妙構思稿件框架與靈魂。從捕捉素材到搜集資料只是稿件寫作前的材料堆積,只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與巧妙的構思才能形成稿件的靈魂。俗話說“行成于思”。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深思熟慮,多思考、巧構思,寫出與別人不同的切入點,不同的思路,才能得出與別人不同的觀點。對于我們的日常性工作來說,平常而又平淡,看起來是毫無新聞可寫,但只要勤于思考,多個角度考慮,或許一些表象的細微變化就是新聞點。只有我們仔細觀察,深入研究,才會有深層次的認知,才會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?创龁栴}的思路變了,采寫手法換了,寫出的稿件就不同尋常,讓人眼前一亮,覺得很新穎、有新意。
四是精心創作新聞稿件。在發現寫作素材后,探其因果,追其究竟,而后深入思考與構思,順其自然就有了創作的沖動。把看到的、收集到的和想到的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即可成文。其實,稿件創作是一個復雜過程,非常辛苦,需全神貫注,靜心思考,有時為選擇一個好的思路而遲遲不能下筆,有時為用一個好詞而搜腸刮肚。筆者也有些許創作經歷,為增添稿件新意,經常是細心的采用不同角度撰寫,使稿件活靈活現,效果非常明顯。因此,我們要養成多寫、多練的好習慣,逐步積累各方面的寫作知識和經驗,積累到一定程度,自然就有了寫作的沖動。只要產生創作靈感,就確保在第一時間捕捉新聞點,立即查找相關素材,爭取盡快寫出來,不然,靈感就會悄然消失。
五是反復修改提升稿件質量。要想寫出精品文章,稿件創作完成后,還需要經過多次的精心修改,那就要寫了改,改了再寫,直至滿意。其實修改稿件也大有學問,俗話說:“玉越琢越美,文越改越精”,“文章不厭千遍改”。稿件的修改就如一壇陳釀的老酒,愈釀愈純,愈純愈香。其實修改稿件的過程,也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過程,對稿件經常反復修改,可以逐步摸索到一些寫作規律,能夠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鑒別能力。尤其是養成自我修改的習慣,培養自我修改的能力,將受益終身。從古至今,對于修改文章的故事很多。曹雪芹寫《紅樓夢》“披閱十載,增刪五次”,真是“字字看來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尋!。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《肥皂》約7000字,已經發表了,再版時竟有近150個字作了修改。這些都說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,就連作家都如此,何況我們?經過“多觀察、多詢問、多思考、多創作、多修改”的過程,來充實自身素質,筑牢寫作基礎,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,才會厚積而薄發,寫出精品文章。
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,媒體、報紙眾多,要想吸引眼球,還必須在標題上下功夫,F在讀書看報大都是“看書看皮,看報看題”,所以說一篇好的作品加上一個新穎、引人注目的標題,才算得上佳作。 |